作者: 张长国 来源: 菏泽日报社 发表时间: 2022-07-20 15:29
张长国
在成武县城区古城街西段路北,有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——“棂星门”,它孤立于闹市一隅,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,默默注视着这古城的人来人往和世事变迁,斗转星移中,风霜刻在它身上的历史印记愈发浓厚,引来人们的探秘和追寻。
棂星门是一座牌坊式建筑,成武县现存这座棂星门为全石质,四柱三间,高约6米,宽12米,是封建时代文庙前的第一座门。《后汉书·祭祀志下》:“汉兴八年……於是高帝令天下立灵星祠。”汉高祖刘邦曾命祭天先祀灵星,文庙是供奉孔子的地方,把进入文庙的第一座门命名为棂星门,是象征尊孔如同祭天,体现了儒学作为封建社会指导思想的重要性。棂星门和其身后的文庙一样,几经沦废,又几经重修。根据清康熙九年《城武县志》记载:“学宫(文庙),在县署东,依城东门内……历唐宋元明四代于兹。”唐代以来,此地一直是文庙所在地,据记载,棂星门的出现大约是在宋代,只不过当时叫“乌头门”,是木质的,因而易损坏。在元代、明代直到康熙年间,因战火兵燹,文庙先后历经十多次荒废和重修,规模逐渐扩大。在明代成化元年(1465),河北广宗县人王达任成武知县,看到庙学倾圮,本着“为政必本于教”的理念,到了成化二年春天,就集合县内的大小官吏和儒学的师生一起商议重修文庙。资金不足,就倡议各个官吏拿出俸禄进行集资,在他们的带动下,县内的师生和绅庶共同捐资,募集了修缮资金,重修了文庙。而当时的棂星门是木质的,受雨水侵蚀,已经腐坏,为了一劳永逸,就更换成了石质的。这次重修文庙,是王达任职时的一次大事件,是其政绩之一。当时礼部侍郎刘定之为此专门写了一篇《修庙学记》的文章,记录了这件事,文章收录进清代的《城武县志》,是棂星门以石易木的明确记载。
从《城武县志》中的文庙绘图可以看到,棂星门和其他牌坊式建筑不同,它的中间和两边的过道中是安装有木制窗棂式大门的,中间是对开的两扇,左右两边的是分别向左右开的单扇木棂门。中间的石头横梁上双钩线刻有繁体“櫺星門”三字,其中“櫺”字下三个口写成“品”字,有儒家文章天下一品的意思,还有天下文士汇集门下研究品读儒学,光大儒家的含义。左右两边的横梁上分别刻有“江汉秋阳”“金声玉振”,这两词均出自《孟子》,都是称赞孔子的话。“江汉秋阳”是说(孔子)的品格和学问就像曾经用江汉的水清洗过,又在夏天的太阳下暴晒过,洁白无瑕,没有谁能够相比。“金声玉振”是说奏乐以击钟(金声)开始,以击磐(玉振)告终。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,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。曲阜孔庙前的第一座石坊就是“金声玉振坊”。棂星门中间的两根立柱上还刻有一副对联,内容是“配天地而为三千古一圣,并君亲而为五万世一师。”底端用石刻莲花座承起对联,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在封建时代的崇高地位。横梁和立柱上所刻的书法稳重秀丽,儒雅大方,见之令人油然而生崇敬好学之心。四根方立柱上端雕二龙戏珠圆顶,简洁而又庄严古朴。
文庙是一处三进院、坐北朝南的古建筑,占地面积约三十余亩。除棂星门外,向北过泮池后分别是戟门、大成殿、明伦堂三个建筑。棂星门是进入文庙的第一座门,进门后约六七十米处就是泮池,这是一个半月形的池塘,东西长十多米,南北宽三米左右,中间是一座小石桥,两边是木桥,这是官学的标志。泮池挖成半月形,是依据《礼记》,书中说天子之学为“辟雍”,有水环绕;诸侯之学称“泮宫”,泮宫之水只能半之。县学新入学的学生要过桥去拜孔子,称为“入泮”“游泮”,因可以采集池塘的水芹插在头上显示进入官学,也叫作“采芹”。关于这个泮池,在成武县的民间传说中,是一个神奇的池塘。老百姓不知道池塘为什么挖成半月形,俗语把它叫作“月牙河”,并且附会出能鉴别人间善恶的特殊作用,演绎出一个“月牙河”的民间故事,说正直善良的人过桥没事,而缺德作恶的人走上去就会掉下河,并说此月牙河后来反映到了戏曲的包公脸谱中,其额头上所描绘的月牙就是此月牙河。明清两代,不知有多少县学的生员神情肃穆地从棂星门下进进出出,走过泮池,走向各自的科举人生。
棂星门因是石质,得以在建成后经历几百年的风雨完整保存下来,使我们今人一睹它的风采,而它身后的文庙建筑,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,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让当年的棂星门不再显得宏伟,时代的巨大进步和变迁也是当年的古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的吧!